迅雷创始人程浩的干货分享:内部创新的难点和机遇

1,061次阅读
没有评论

迅雷创始人程浩的干货分享:内部创新的难点和机遇

本文发表于 浩哥说(微信:haogetalks),作者:迅雷创始人程浩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程浩,迅雷创始人,现在专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今天我将以自己过去 15 年在互联网领域工作的一线经验,跟大家谈谈我对公司内部创新的看法。以下观点也正是我在混沌 AI 成长营上作为导师,一次授课演讲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广大创业者和身在科技公司的朋友们,带来帮助和思考。

以下是正文

当创业公司或者说一家企业逐步走上正轨,发展壮大起来以后,职员扩招,业务也随之增多。这时再去做一些变革性的内部创新,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换句话说,如果大企业内部做创新很容易,那现在市场就全部是 BAT 的天下了,就没有我们创业者什么事了。

那么内部创新的具体难点体现在什么地方?目前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去更好地做内部创新?接下来我和大家聊一聊这方面的事情。

一、为什么企业内部创新同样要精益?

精益创新,简单来说就是用低成本快速试错的方法来完成项目验证。首先我们看一下,如果我们企业内部创业不够精益,会怎么样?

浪费!会导致资金,人力,时间成本的浪费。我用一支很大的团队做一个项目,做一年失败了,和我花三个月精益试错,带来的成本消耗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比资金消耗更恐怖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是对团队信心的消耗!当 Leader 立项的时候,一定会信心十足地给大家做前景描绘,我们要做的这个产品非常非常厉害,我们要做到什么阶段,发展多少用户,形成多少收入等等。但做了一年之后,什么都没有做出来,大家的心理落差其实是非常大的。除了质疑这个企业领导人靠不靠谱之外,士气也会非常低落,甚至对自己在公司的职业前景产生动摇。

如果团队对于 Leader 没有信任,你现在说什么我都不信了,那这个公司的风险是极大的。所以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威性,做事情一定要精益,这个非常重要。

二、如何用精益的方式去管理企业内部创新?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内部创新成功率的一些方法。

1.组建精英小团队。

首先要选取一个小的精英团队去做敢死队。

敢死队两个特点:第一,自组织。我不会说,你们三个去做敢死队,而是说,你们谁想去做敢死队,自己站出来。这样选出来的人,会是对这个项目成功比较有信念的人。

那为什么叫敢死队呢?说白了,就是可能有去无回。所以风险一定要透明化,开始之前就讲清楚,这次创新很有可能不成功,大家尽管努力地去做就行。因为失败很正常,99% 失败,1% 成功。但是成功只要有一次就够了。

另外一点就是敢死队不能有菜鸟,一定要有经验的人来做。重要的考量就是,有经验的人经历过很多起落,抗压能力和对失败承受能力会比较高。如果是毕业生过来就尝试创新项目,做了两年没有做起来,心里肯定有很多挫败感。此外,有经验的人凭借过往工作和项目的积累,对创新项目面临的难点、问题会更为敏锐,更容易在项目早期就找到面临的核心症结,有更快速的纠错能力。

一般敢死队的标配就是 3 个人,一个产品经理,两个研发。没有测试也没有 UI。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测试者,而产品经理自己就是 UI。

我一个同事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对。他说,一个 3-5 人做不好的项目,30-50 个人也做不好。在前期的创新试错阶段,一定是小规模的,如果一上来就是 30-50 个人,一旦这个业务没起来,成本得有多高?如果小组织失败了也就是 3 个人郁闷,大规模失败了就是 30 个人不开心,会对整个公司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精英小规模地去试错。

2.独立运作。

A.上层只帮忙不添乱
内部创新最怕什么?最怕我们领导天天问最近怎么样了,有没有数据我帮你们诊断一下。所以上层一定不能有过多的干预。干预越多,压力越大。好的情况应该是像 VC 投企业一样,我不会天天去问企业怎么样了,需不需要我帮忙。如果有需要,他会主动找我,应该是这样,只帮忙不添乱!

B.去 KPI
领导一定不能说,你这个创业项目我给你三个月时间,三个月时间拉到了 10 万用户,你可以再做三个月。

如果我这么要求你,你肯定能给我拉来 10 万用户。因为拉用户的方法太多了。但是拉来的用户是不是有效用户,这可就未必了。一定不能拿 KPI 去考核早期业务,一考核肯定出问题。

C.内部市场化非常重要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你要求我一个月拉 10 万用户。假设我们是大公司,所以可能我的产品做得还不是那么好,但是老板既然说了,我就去各个部门蹭资源、蹭流量,凑这 10 万用户可能并不难。

但这么做的问题是什么—产品还没有做好,就开始蹭各种资源做推广。如果没有明确的内部市场化的话,说白了这些资源我都可以通过人际关系搞过来。

但是你的产品不行,推出去以后就是祸害公司的品牌(尽管你也可以不用公司的品牌)。而且这样就把公司内部关系搞得很复杂,这次你帮我一下,下次我再支持你一下,最后就变成谁能搞关系谁的考核就更好。所以内部市场化很重要。

怎么做?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发虚拟币。比如我是 A 部门,你是 B 部门,你从我这儿买广告位。我这个广告位对外卖 10 万,对你也卖 10 万,但是你没钱,就用虚拟币支付。

这样从我的业绩考核来说,我卖给你广告位和卖给第三方是一样的,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损失。这样我作为资源提供方就不纠结了。从你的角度来看,你也不会抱怨说,公司不给我资源了,或者花很大的精力去蹭。因为从机制上来看,所有的资源都是平等获取的。

同时在公司内部,虚拟币或者说资源当然是有限的,这也会让内部创业团队,对产品的投放推广更为慎重。减少在还未准备成熟时,就仓促推出糟糕产品的可能。

当然我们也必须要警惕,内部市场化并不是万能药,它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导致各部门各自为阵。你要做一个事,我不反对,但我也没有动力帮你。大家更多地专注在自己部门的业绩上。

这时作为 CEO,你要去推动一些整体战略性的项目就比较难。要求你得有足够的权威去打破各个部门的边界,然后去推你的战略。

拿微信和 QQ 举个例子,两个产品都是腾讯旗下的。微信出来是不是很大程度上革了 QQ 的命?很多人现在都不用 QQ 了。

但是腾讯很厉害的一点是什么呢,在两个产品内部冲突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还能让 QQ 不计成本地去推广微信,这是非常厉害的。

我想起我第一次用到微信,是什么情况呢?我开始挂着 Q,然后看到我一个哥们头像旁边多了一个小标志,提示这个人微信在线。我就想微信是什么东西呢?然后就下载了微信。而且微信里面有用的 SNS 关系,都是从 QQ 通讯录里导入的,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腾讯其实是一个内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公司。但是真正需要他们协同在一起的时候,QQ 对微信的市场协同帮助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微信出来以后才能够很快击退了竞争对手。

3.鼓励内部竞争

两个团队同时做一件事情可不可以?一般来说我们觉得不行——资源浪费嘛!但是我们假设这个公司已经成长起来了,资源足够丰沛时,两个团队当然是可以做同一个业务的。

还是拿微信举个例子。当时同时在做微信的大概有三四个 Team,最后张小龙杀出来了。大概一年前,腾讯也有两个部门同时做电影,一个是腾讯互娱;还有一个是腾讯视频。两个部门显然都有足够的理由要做电影,因为其他的游戏公司和视频公司都开始做电影了。那马化腾选哪个部门做呢?结论很简单,两个一起做,一个叫企鹅影业,一个叫腾讯影业。实际上腾讯内部很多其他的服务例如广点通,当时都有内部的竞争对手。能杀出来的一定是高手,所以一定要鼓励内部竞争。

4.团队激励

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要有效地激励。我记得几年前百度有一个内部创新奖,当时是李彦宏亲自颁奖,奖金 100 万美金。给一个五六个人的 Team,平均一个人 100 万年终奖。所以创新一定是重奖,而且是重奖轻罚,甚至重奖不罚。

但是这样做呢,其实也有问题。比如你是做创新业务,我是做成熟业务的。其实对于大公司来说,成熟业务压力也很大,KPI 定的也很高,你天天晚上到 9 点,我也是天天晚上做到 9 点。那为什么我的年终奖由 KPI 决定,你就可以重奖轻罚,或者只奖不罚,我心里肯定不平衡。

所以这个东西,还是没有一个万能的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5.体内还是体外循环?

创新到底是在体内还是体外来做?首先我把创新类型分类来解释。

第一类,提高竞争力型创新。
拿百度来举例,百度有哪些产品?百度贴吧,百度 MP3,我管这几个产品叫提高竞争力型创新产品。因为它的核心是提升用户的搜索质量,让用户能够更好地搜索到自己要的东西,这个应该是体内的。

还有一类呢,我把它叫资源输出型创新。
什么叫资源输出呢?就是输出流量。「百度有啊」、「爱奇艺」里面的内容这些都不是自己独有的,而且是从百度搜索往外输出流量的。比如视频搜索流量就输往「爱奇艺」,购物搜索就输往「百度有啊」。

这些资源输出型的业务应该考虑体外循环,为什么呢?

第一点,资源输出型创新不是公司的主赛道,有没有这个业务你都无所谓。公司发展好的时候可能有些支持,发展的不好,我要裁员,首先从这些业务开刀,谁让你不是主营业务的。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大树底下好乘凉」,其实这句话放在内部创业里面是不准确的。正确的说法是「大树底下你根本照不到阳光」,你感觉好像公司什么资源都有,但是这些资源能不能轮到你,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点,资源输出型创新和公司原有业务的文化基因不一样。拿爱奇艺跟百度来讲,爱奇艺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媒体和销售。这个和百度技术导向的差别是很大的。

第三点,资源输出型创新在体制内很难获得非常好的激励:

a. 你奖励的多呢,原来的员工不平衡;奖励的少,大家觉得都没有分到。所以这里面又牵涉到平衡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拆分出去。
b. 惰性。体制内创业容易产生平台惰性。它很容易夸大平台的价值,从而对平台产生依赖性。它带来一种心态就是,反正我有平台,不愁流量,产品做的大概能用,满足老板的要求就完了。
更何况如果你今天冲的很猛,这个季度 KPI 超标了那我下个季度怎么办,所有这些都是典型的平台性内部创业的问题。但你如果是个创业公司就显然没有这个问题。

这些情况其实也能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凡是为 KPI 驱动,而不是为价值观驱动的创业,这个事儿都没戏。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内部创新一定要符合公司的战略,要和公司的核心业务相关联。只有相关联的时候,内部资源的支持力度才会比较大,并且,只有你和你的平台战略协同的时候,你才能够很容易地放大平台的优势。反过来说,如果你和平台不关联,肯定很难获得公司的核心资源,这和在外面独立创业拿 VC 的钱没任何区别。从另外一个角度,现在腾讯的一半市值都是微信带来的,如果张小龙不依赖腾讯的平台也能把微信做起来,他现在会怎么想?

OK,我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耐心阅读这么长的文字。

正文完
 0
Maya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Maya 于2016-08-06发表,共计4288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