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下午,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王俊煜正式宣布:豌豆荚的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但并未透露具体金额,也并未就之前外界传言的「2 亿」作出回应。「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借阿里巴巴的资源,将豌豆荚的高质量内容带给更多的用户。」

同时,王俊煜在接下来也明确表示,「豌豆荚一览」和「开眼」等这些业务在今年年初就已经拆分出去了,不在这次的收购合作中。

选择阿里是为了更大的影响力

根据其豌豆荚自己提供的数据,他们是目前市场上排名第四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并且在用户使用时长上一直排名很靠前。为什么会选择在此时被阿里收购,王俊煜一再表示这不是钱的问题,「豌豆荚其实是一家盈利能力非常强的公司」,这句话王俊煜在现场重复了两遍。

那是为什么?

在王俊煜看来,变化更多是出现在应用市场上。对于应用分发市场,王俊煜坦承地表示这几年「确实发生了不少的变化」。他认为,从 13、14 年开始,市场就开始发生了不少的变化,有更多的用户开始更多地依靠渠道去获得资源。因此,「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有很多的方法是我们没有办法去和其他公司竞争的,而有很多的资源是我们加入阿里巴巴之后能获得的。」

所以,他认为,在这种行业发展变化下,移动应用商店更应该和其他文化娱乐产品一起形成产品矩阵化,同时需要真正大数据。这些是豌豆荚升级发展的方向,这也是豌豆荚选择阿里的原因之一。

597a4557c754627f84817c19577a5c4e (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

而在阿里方面也透露,双方的合作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的沟通」才达成的,「过程是很曲折的」。从一年多之前,双方就开始就这件事进行沟通,最后才达成了现在的共识。

在阿里移动事业群 UC 总裁何小鹏看来,豌豆荚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们在 Android 领域里非常好的品牌和用户口碑;同时,创始人团队的风格也很令人有信心。「豌豆荚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积累了大量数据、行业的人脉和相当好的口碑,今后我们会在豌豆荚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思考。」

未来会保留现有的品牌,但整合的细节还不明朗

对于未来的整合方向,何小鹏在现场表示,「在整合之后,豌豆荚将会进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将其和 UC、优酷、神马搜索、PP 助手等不同产品一起来共同打造。利用阿里的产品矩阵能力,帮助豌豆荚打造更大的影响力。帮助阿里巴巴整体在应用分发领域占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在未来,在新的应用分发及内容端的发展形势下,豌豆荚的发展方向有两个,「第一是大数据能力,第二是精品内容的能力。」
af6cb173db58f73252b2cf85d047915c
(阿里移动事业群 UC 总裁何小鹏)

对于未来就阿里内部在移动分发等不同应用上的合作与分工,何小鹏表示,PP 助手和豌豆荚在用户重合度上「小于 10 个点」,所以「双方会有很好的互补性」。未来他们会继续保有 PP 助手和豌豆荚这两个品牌不变,同时「会在豌豆荚的品牌上做更多的创新和思考。」

而在阿里其他和豌豆荚有合作潜力的项目方面,何小鹏也表示肯定会更多内部的合作,比如「豌豆荚未来会和 YunOS 有更多的合作」,YunOS 已经超过一亿部手机的数字会是豌豆荚重整旗鼓的关键筹码,并且阿里同时也在和魅族、锤子进行深入合作,YunOS 未来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不过细节双方并未在沟通会上透露。

而俞永福也认为:「在新的行业背景下,移动应用商店未来可以和其他文化娱乐产品一起形成产品矩阵化,同时需要加入真正大数据。这些是豌豆荚升级发展的方向,这也是双方基于对未来战略方向共识上的合体。大家都过了数钱过日子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为未来而激动的时代。」

错过的市场和迟到的收购

早在 2013 年和 2014 年都分别传出过阿里有意收购豌豆荚的消息,彼时的应用市场里百度 19 亿美金天价收购了 91 无线、UC 用 1 亿美元的价收购了 PP 助手,传闻中豌豆荚的估值更是曾达到过 15 亿美元。从 2011 年智能机市场的爆发开始,应用分发这把火在 2013、14 年烧到了顶点,而在其后随着巨头们各自开始应用市场的布局,应用商店的故事纷纷水涨船高,那是可以视为了豌豆荚卖身的最佳时机,不过当时王俊煜并没有打算依附任何巨头。

5e7f35b1513003dbcf6cc429f50d4703
可玩家逐渐变为巨头的 Android 应用市场里,豌豆荚守住了自己却逐渐丢掉了话语权……

如今在 Android 应用市场中除了 BAT 这样的巨头外,更显眼的则是像小米、华为、oppo、vivo 这样手机厂商自己的应用商店,而豌豆荚已经被挤到后面,堪堪跌出前十。如今方便和易用成了应用市场最核心的体验,而手机厂商在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由手机销售带动的直接装机量增长是恐怖的,本土化优势也让硬件自带的应用市场有着很高的用户粘性。在巨头和硬件厂商们的挤压下,留给第三方应用商店的空间依然不多。豌豆荚就这么错过了应用市场最好的年岁。

如今阿里收购豌豆荚,应用市场这个风光一时的领域随着 BAT 落座后,还是沦为了一场寡头间的游戏。

封闭的市场与应用分发的遮羞布

涉及到流量分发的生意,业内都习惯以「亿」为单位来衡量用户规模。但出于商业和战略意图的考虑,任何一家流量巨头都无法做到像 Google 和 Facebook 那样将自家流量大规模开放给第三方,国内的移动渠道也一直保持着封闭且模块化的流量体系。

最简单的例子,你可以在 Google 和 Facebook 旗下的大多数应用中轻松实现跳转,但却无法在微信里打开来自淘宝的链接,以及在豌豆荚和百度手机助手中搜索到各自的应用。

随着几年前的移动渠道并购潮结束后,这个市场上的多数玩家都选择了用「出海」的方式获取新的市场价值和流量空间;而国内市场,除了豌豆荚这样坚持纯净原生规则的少数派玩家,巨头以及巨头以外的第三方市场都将流量分发变成了「有利信息」与「有价信息」展示的公告板。

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曾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表示,2014 年的豌豆荚像 1997 年的雅虎。移动互联网刚起步,用户也不知道智能手机到底能做什么,所以需要应用分发平台给用户推荐各种应用。

在理想中,王俊煜希望豌豆荚能够将彼此分离隔散的移动应用信息聚合起来进行技术推荐,就像 Google 跳过了站点把一个个网页连接起来一样。

豌豆荚确实做到了,彼时 3 亿用户和 100 万不重复应用的收录量也为他们赢得了早期大量的市场份额。

可惜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一家好的产品公司是用户所需,但市场需要的是商业化的流量价值,而远离商业的铜臭则意味着用户获取空间的丧失。比「决定你看到什么」更可怕的是「决定你看不到什么」。

商业价值与产品情怀,这似乎是每一家产品型公司的价值悖论。

「每家都在争流量,但流量是这个市场最不值钱的。」前百度移动联盟的业务人员在接受极客公园的采访时表示。

可能连王俊煜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曾经豌豆荚首推的 CPD 广告(按每天的展示收费)在被各家应用市场采用并无限榨取价值后,「有价信息」逐渐淹没了「有利信息」,愈发同质化的流量市场也沦为了流量渠道。

竞价、付费、买断关键词和展示位,实际上你可以将应用分发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竞价引擎,只不过这里鲜有贻误生命医疗信息。

愈发庞大的移动流量与逐渐减少的应用市场,当「用户体验」让步于商业价值并成为为流量服务的工具的时候,每一个用户也就沦为了衡量业务价值 PPT 上的具体指标。

我们不能阻止收购,也不能买来市场。当商业社会成熟至今,用户对信息选择权受制于信息的对称空间和获取范围,当你看到的和看不到的我都能决定,你对产品好坏与使用与否的决定就显得没那么公平。

这是很多优秀产品远离主流市场与视线的悲哀,但却也是商业社会优胜劣汰的价值评判标准。

所以,你现在还期待 Google Play 的入华 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