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方无法拒绝,是运营人必备的关键思维

1,05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教父》里也说到: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就是要给对方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经常有朋友加我微信,说:我们有一个分享,想邀请你来。然后就没了,等着我答应。

我很难答应这个邀请,原因是没找到答应的理由。

我有点强迫症,凡事都追求一个「理由」。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如果说的通,我就会去做。普通的决策过程都是这样的,只是很多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

所以,我认为这位朋友应该把事情完整的表达出来,尤其要强调促使对方配合你的理由,这甚至比事情本身是什么形式更重要。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分享,想邀请你来,我们会在XX平台宣传曝光,还请到了XX这样的牛人,如果你有意,咱们可以细聊。

这样的说法,至少是揣测了对方的需求,并且把对应的利益点提出,最终行不行,就看需求是否匹配了。

给对方理由,这是运营必备的思维方式之一,甚至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教父》里也说到: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意思是要给对方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这个思维方式会用在工作中的很多方面:

1.招募用户

想让用户加入你,最重要的不是你这个项目多牛逼,而是他们加入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利益能否满足。

下图是「网易号」的招募页面,无非就是传达两点,一个是投钱支持,一个是有什么特权,这就是撬动自媒体加入的理由。



所以,如果你做kol招募页面,千万别再把吹嘘项目牛逼的内容放在最上面,要突出加入的「理由」。

招募页面的展示内容,按顺序来说通常是:

• 项目类型。用头图的设计,表达出这是什么事,是什么样调性的组织;


• 用户特权。罗列出用户加入后可获得的特权,比如特价、线下活动、VIP通道;


• 用户义务。就是需要用户做的事,比如每个月完成什么样的产出任务;


• 典型案例。哪些人/机构已经加入,通常都是比目标用户更牛逼的人,作为种子用户,起到向下吸引的作用;


• 加入方式。用很简单又突出的形式告知用户,比如一个button或一句话附上邮箱;
• 解疑答惑。只有感兴趣的用户才会看到这里,所以是一些常见的疑问,比如要不要收费什么的。


以上,就是一个完整的招聘页面的页面内容构成,适用于kol或机构招募,重点在于用户加入的理由。

2.策划活动

我们费尽心思的策划活动,核心点其实就两个:一个是保证活动可以达到目标,一个是希望活动可以吸引用户参与。再拆解下来,吸引用户参与的核心就是给用户一个理由。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活动页面的头图上,都有奖品的元素,比如放一个iPhone或者京东卡什么的,甚至把价值多少钱都要写出来。这就是强化让用户参加的理由,比如下面两张图这样的。

想要强化用户加入的理由,首先要分析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在乎什么。比如美团这样的产品,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肯定只能打低价牌。你会发现美团的活动标题或者push文案,很多时候都是带着9.9元这样的价格数字。

如果美团玩情怀,拼内容策划功底,效果会差很多。原因就是用户对这个产品的预期不是情怀,需求也不是看内容。

所以,策划一个活动,就是抓住用户的需求,通过页面设计、标题、push文案、活动规则等,去给用户塑造那个不可拒绝的理由。

3.招聘求职

为什么很多公司招聘的时候,都会提到有水果点心健身房美女什么的,或者老板是大V的公司,也会出来为招聘站台,原因就是给优秀人才选择自己公司的理由。

你会发现,在招聘信息中提到这些的,往往是初创公司,像BAT、TMD这种很少这样。因为初创公司的硬件条件相对大公司会差一些,只能通过这些「软实力」去参与人才竞争了。

我之前也用过这种方式招人,因为凭借公司的规模和名气,没办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只能用自己的资源,主打新人「成长焦虑」的这个痛点,承诺自己愿意倾囊相助。事实证明,这个方式还是很成功的。

对于求职者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看很多朋友的简历,都不合格。原因就是没有突显自己的特长和价值,没有给招聘方一个聘用你的理由。

所以,写简历或面试的关键点就一个,如何通过过往的案例和思路突显自己的特长,给对方一个被你打动的理由。

4.向上管理

很多朋友说自己的上级是傻逼,不懂还瞎管,也不听自己的建议。对此,我想说的是,抛开你上级这个外因,你想想你有什么让别人相信你的理由吗?

比如你向上级说,要做一个活动,需要推广预算。在讲述方案的同时,你还需要说清楚让上级相信你的理由,让他觉得这个方案是有依据有对标的,是可行的,风险没那么大。

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你或团队之前做过类似的活动,效果可以拿出来看,所以可以预计这个活动的效果也是类似水平,这就是找对标的方法去印证。

再比如,你可以给上级计算一个转化率,这个活动你用资源推,覆盖用户是50W,点击率预计在10%左右,付费转化是3%,最终可以算出付费用户。这也是一个推算效果的方式。

有了这些预估效果的方式,上级对你这个方案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帮助他来做决策。反之,如果你只是主观的说,你觉得这个方案很牛逼,就没有任何说服力。

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与其他同事沟通中,比如产品和研发。想做一个事,先给一个有一定逻辑的预估,再让别人配合你。纯主观的判断,别人反对你是太正常的事了。

最后

上面说的例子虽然很简单和常见,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个分析问题的思路。遇到事情多问自己为什么、凭什么,去探寻里面的「理由」,会帮助我们把事情想得更清楚。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做对。

正文完
 0
Maya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Maya 于2017-08-18发表,共计2211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没有评论)